
在这寂寥的宇宙里,日转星移,时间流逝,生命如此交错纠结,而在漫长的生命环节中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只是一瞬间,转瞬即逝。就如《圣经.旧约》曰:‘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片名诞生。
《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但小说非常短,根本不能撑起一个电影,但是它本身却有着非常吸引人和刺激人的情感,于是经过姜文的再创后,变成一个梦,一个属于姜文记忆里的梦,是姜文私人梦幻和个体童年的影像化呈现。因此本片无论在创作的出发点和某种刻意追求的‘匠心’而言,还是在影片的表现风格形态上都非常接近梦,所以从某种角度说,对这部影片的读解也是对姜文成长的心灵史的揭秘。就像姜文自己说:‘在拍之前,我就已经在脑子里看到了这部电影,这个电影似乎本来就存在着,只是我把它找了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梦一样,是那样的久违而又新鲜。’
影片被姜文采用分段、插叙、倒叙的手法分为四个段落,都是无序但又互相关照的,正确的顺序应该是4、1、2、3。所以整部影片只有第四段发生在1958年做为本片的开头,其他三段均发生在1976年。而这四段却可用四个字来表达,分别是疯(春)、恋(夏)、枪(秋)、梦(冬),也就是疯狂与执着,荒诞与尴尬,冲突与毁灭,生命与希望。看过此片的人必会对这部电影的某个片段所征服,对这部影片的导演感到好奇,是何其才华及能力让这音乐和摄影的美感都冶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于影片中,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展开剩余66%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极富寓言性,而寓言性就如弗.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中所说:‘在传统的观念中,任何一个故事总是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所以,本片那似真似梦的超现实表现使这些故事接近于庄子寓言的风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不过,庄子的寓言是通俗易懂的,而姜文的寓言要难懂几倍,因为很多意象的真确寓意以及意象之间的确切关系,恐怕连姜文都说不清。因此笔者觉得,在这部影片中,姜文仿佛憋着一股劲,他太想将他曾梦到过、经历过、想象过的人、事、物,以及他对一些经典电影桥段的学习感悟都容纳到影片中,跨地域、跨风格的表现本片,这恐怕就是本片的不足吧。
本部影片中,我尤为喜欢第四段,这是一个在视听觉上达到狂欢化高潮的尾声,试图为前三段留下的种种关系在此澄清,为各自为政的分段叙事画上一个句号。 时间定格在1958年的新疆戈壁上,许多朋友围着篝火舞蹈狂欢,一个被点着的帐篷升上了天空,火光照亮了一列火车,在那火车上,疯妈忽然发现将孩子生在火车底下,火车就这样停了下来,婴儿躺在绚丽的花草间安然无恙,孩子的微笑将即将升起的太阳衬托的更加绚丽多彩。于是此段将观众拉回了生命的伊始,所有的果,在这里都会找到些头绪,所有的不解都在这一刻被点亮,所有的毁灭都在这一段得以重生,而新的希望也将启程。
在声音的运用中,久石让将当时的气氛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美到了极致,成为了本片的一大亮点。用久石让的话说:所有的音乐都是没有语言的,是哼唱的旋律,充满了奇幻的风情,整体曲风像天山的画面一样空灵,听起来仿如洞穿心底的一缕情绪。
台湾影评人焦雄屏对本片的评价是:‘这部电影有非常多解密的快感,几乎像《达芬奇密码》般繁琐,一旦找到关键,就觉得此片非常清晰和令人震撼。’于是本片被众多人来说表示看不懂,那跳跃的节奏和故事及绚丽的色彩与姜文以前的电影风格截然不同,让人很难接受。而姜文也自嘲道:‘电影只有好看或者不好看,没有看得懂或看不懂,我的电影是酒不是三顿饭,吃惯了饭的人未必喜欢喝酒。’所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本身就不是给所有人准备的娱乐大餐。姜文把过多的信息,饱和的情感,漫溢的空间统统放入这部结构和节奏都非常西化的作品中,从而让这部电影形成一种分层的理解肌理,你能看到那一层都是你自己的理解。
最终,无论众人对本片的评价云云,在我看来或是众多追求极致电影的人来说,本片反映出了人性欲望之中各种极致境界,具备着让人心驰神往的梦幻色彩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一种精致的黑色幽默,拥有着超前的价值,他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反而会愈演愈烈,让人欲罢不能,看了一遍又一遍,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发布于:陕西省盈辉优配-线上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开户-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