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弟们,一聊到投资,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性现象。
大家嘴上都说要独立思考,但身体却很诚实,总想抄作业。
打开各种APP,乌泱泱全是各种“大师组合”、“懒人配置”,什么巴菲特90/10,什么60/40经典款,还有听起来就特别拉风的“全天候策略”。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走进一家装修豪华的餐厅,菜单上全是“米其林主厨推荐菜”,你感觉闭着眼睛点都不会错。
但问题是,这些菜真的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吗?
还是说,它们只是特定年代、特定口味下的爆款,而今天,厨子和食材都换了,你还在念叨那份过期的菜单?
今天我们就来干一件“祛魅”的事。
把这些被捧上神坛的投资组合,拉回到历史的泥地里,看看它们的底裤到底是什么颜色。
本质来看,所有这些组合,都不是物理定律,而是历史的产物。
它们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最优解”,或者说,是某个大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高度概括。
你把它当成一本历史书读,收获满满;你把它当成一本万能说明书用,那掉坑里是迟早的事。
我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过去四十年,全球经济玩的是个什么游戏?
简单说,就是“大放水+全球化”。
自打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的沃尔克把通胀这头猛虎关进笼子后,全球就进入了一个长达四十年的“利率下行周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债券这个东西,一直在牛市里。
你想想,你十年前买的债券,利息5%,现在新发的债券利息只有1%,你手里的老债券是不是就成了抢手货,价格自然就涨了。
这四十年的债券大牛市,是理解一切资产配置模型的“题眼”。
现在我们来看那个最经典的60/40组合,60%股票,40%债券。
它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被奉为圭臬?
逻辑很简单:经济好的时候,股票涨,我赚钱;经济衰退的时候,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企业不行了,股票大跌,但这时候央行会干嘛?
降息放水啊!
利率一降,债券价格就涨。
所以股票跌的坑,被债券涨的坡给填上了。
这一来一回,你的账户波动就小了很多,晚上能睡得着觉。
这套“跷跷板”逻辑,听起来是不是天衣无缝?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跷-跷-板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是,股票和债券得是“负相关”的。
一个下去,另一个保证上来。
而这种完美的负相关,恰恰是“利率持续下行”这个大背景赋予的。
可一旦这个大背景变了呢?
比如,我们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大滞胀”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经济停滞(股票跌),同时通胀高企(利率被迫上升,债券价格也跌)。
股票和债券这对昔日的情侣,突然变成了难兄难弟,手拉手一起往下跳。
在那十年里,你如果抱着60/40组合,基本就是哭着过日子的。
所以你发现没?
60/40根本不是什么“经典款”,它更像是一款“时代限定款”,它的有效期,和那个利率下行的“大缓和时代”是高度绑定的。
现在全球利率掉头向上,逆全球化抬头,我们面对的世界,更像70年代还是90年代?
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再来看那个听起来更牛的“全天候组合”。
这是对冲基金大佬达利欧的杰作。
这哥们儿是个宏观叙事的狂人,他把经济状态分成了四种:增长超预期(繁荣)、增长低于预期(衰退)、通胀超预期(通胀)、通胀低于预期(通缩)。
然后,他试图找到一个资产组合,无论在哪种天气里,都能给你打伞。
所以他配了30%股票、55%长短期债券、还有15%的黄金和大宗商品。
股票吃增长,债券抗衰退,黄金抗通胀。
听起来是不是把所有角落都堵死了,真正实现了“风雨无阻”?
但这里面有个更深的“草台班子”逻辑。
全天候组合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极致分散。
但它的命门在于,它依然是在“大缓和时代”这个框架内做的分散。
它那高达55%的债券配置,说明它骨子里还是相信债券是资产的“压舱石”。
它赌的是,就算通胀来了,债券跌了,但我还有黄金和大宗商品顶着。
可如果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恶性滞胀,全球秩序崩坏,那时候所有以“信用”为基础的纸面资产(股票、债券)都会受到冲击,而黄金这种硬通货可能会飞天,但它在你组合里的那点儿比例,能扛得住多大的系统性风险?
全天候组合的设计,更像是在一个治安良好的社区里,给自家房子装了防盗门、防盗窗、还养了条狗。
但如果整个社区都被洪水淹了呢?
你那些安保措施,就只剩下心理安慰了。
最后说说巴菲特那个简单粗暴的组合:90%标普500指数基金 + 10%短期国债。
这玩意儿其实已经不能算“组合”了,这是一种信仰。
老爷子根本没在玩什么资产配置的平衡术,他就是在用一生做赌注,赌美国的国运,赌人类的创造力和企业家的贪婪。
他那10%的国债,根本不是为了对冲风险,那更像是他准备随时抄底的子弹。
所以,选择巴菲特的方案,本质上不是在做一道数学题,而是在做一道哲学题:你信不信这个世界的核心驱动力,在长期来看,依然是增长和创新。
如果你信,那你就忍受过程中的巨大颠簸,比如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接近50%的回撤,去换取那个最终的、看似一骑绝尘的收益曲线。
这就像坐过山车,你知道终点在山顶,但中途的失重和尖叫,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住的。
所以,你看,这三大组合哪家强?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它们不是平行宇宙里的三件神器,而是历史长河里前后相继的三种思考方式,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的人设:
60/40组合,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精英”,相信秩序和理性,认为世界会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风险可以被优雅地管理。
全天候组合,是“悲观的工程师”,他见识过太多系统的崩溃,所以试图造一艘永不沉没的诺亚方舟,但方舟本身,可能也只是特定海况下的产物。
巴菲特组合,是“纯粹的资本家”,他蔑视一切花里胡哨的战术,只相信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把钱投给最能赚钱的那群人,然后去睡觉。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不是去纠结到底抄哪个作业,而是要去理解这些作业背后的“解题思路”以及“适用条件”。
当所有人都告诉你债券是避风港的时候,你要想想,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还在吗?
当一个策略被冠以“全天候”的美名时,你要问问,它到底经历过几种“天气”的考验?
投资的世界里,最昂贵的不是亏损,而是对过去经验的路径依赖。
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我们总以为自己找到了永恒的公式,但世界这个出题人,总在悄悄改变考试大纲。
所以,与其去寻找那个完美的“财富配置观”,不如多一点对人性、对历史的平常心。
说到底,我们大部分人折腾半天,最后的收益率,可能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工作搞钱来得实在。
这大概就是投资里最哭笑不得的真相了。
盈辉优配-线上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开户-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