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你这拍照技术也太‘拉胯’了,发朋友圈会被同学笑的!”张先生(化名)周末带11岁的女儿去公园玩,谁知刚按下快门,就被孩子的话泼了冷水。他愣了愣才反应过来,“拉胯”是女儿从同学那学的新词,最近还常蹦出“这题‘阴间’”“你也太‘卷’了”…… 有些词他连意思都摸不透,更担心这些奇怪的表达会影响孩子好好说话的能力 。
当“黑话烂梗”成了孩子口中的“潮流”
作为家长该如何守住语言的温度
不让粗鄙、冷漠的表达
悄悄偷走孩子“好好说话”的能力?
请听听茉莉姐姐的分析与建议
01 别忽视!“烂梗”对孩子的影响,比你想得更深远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只是随口说说,长大了自然就懂”,但语言是思维的镜子,孩子常说的话,会悄悄塑造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从表达能力来看,当孩子习惯用“yyds”代替“太棒了”、用“绝绝子”形容一切美好,看似省力的“梗”,实则在弱化他们的语言感知力。就像一位语文老师分享的:有学生形容春天,只会说“春天绝绝子”,却写不出“小草冒芽、燕子归来”的细节——习惯了简单粗暴的表达,孩子就很难再用细腻的语言捕捉生活的美好。
展开剩余70%更值得警惕的是价值观的偏差。“傻子”这类带侮辱性的词,会让孩子误以为“调侃他人缺陷很有趣”,慢慢失去对他人的尊重;“摆烂”“躺平”挂在嘴边,可能会让他们对学习、生活失去动力,觉得“努力没用,混日子也挺好”。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语言是心灵的外衣,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心灵。”
02 4个核心问题,解决“烂梗”难题
问:孩子说“烂梗”时,直接批评禁止,为什么反而更叛逆?
答:硬禁止会触发“逆反心理”,先“共情”再“引导”才管用。孩子说“烂梗”,大多是觉得“同学都在说,很新潮”,并非故意要学坏。如果家长一上来就呵斥“不许说!太难听了”,孩子会觉得“爸妈不理解我”,反而会偷偷说、变本加厉。不如换个方式:比如孩子说“这作业太‘阴间’了”,可以先顺着说:“听起来你现在很烦躁,是作业太多,还是遇到不会的题了?”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引导他用准确的话表达:“你可以说‘作业有点难,我需要先歇会儿’,这样妈妈也能明白你的想法呀。”共情式沟通,能让孩子更愿意听你的建议。
问:分不清哪些“梗”能留、哪些要禁,有简单的判断标准吗?
答:记住两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弱化表达”。
不是所有网络词都要拒绝,像“加油,奥利给”(积极向)、“脑洞大开”(形容想法有趣)这类词,既不会伤害别人,又能丰富表达,完全可以保留。
但出现这两种情况,必须干预:一是带歧视或侮辱性,比如“胖子”“矮子”“笨猪”,哪怕孩子说“只是开玩笑”,也要明确告诉他:“这样的话会让别人难过,绝对不能说”;二是会让表达变“懒”,比如孩子只会用“绝了”形容一切,就可以问他:“这件事哪里让你觉得‘绝’?是过程很精彩,还是结果很意外?”引导他把想法说具体。
问:孩子总从短视频学“烂梗”,怎么减少接触的机会?
答:“堵不如疏”,帮孩子建立“内容筛选力”更重要。
现在的孩子难免接触网络,完全隔绝不现实,不如教他们自己判断“好坏”。比如和孩子一起看短视频时,可以故意提问:“这个博主说‘XX真垃圾’,你觉得这样说对吗?如果别人这么说你,你会开心吗?”用反问帮孩子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也可以和孩子约定“网络使用规则”,比如每天看短视频不超过20分钟,看完后要和家长分享一个“觉得有意义的内容”。慢慢地,孩子会养成“主动选好内容,拒绝坏信息”的习惯,比单纯禁止更有效。
问:想帮孩子积累“好语言”,但没时间专门教,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把“语言教育”融入生活小事,轻松又高效。不用刻意让孩子背好词好句,吃饭、散步、睡前的碎片时间,都是最好的“语言课堂”。比如在放学路上,让孩子说说“今天最开心的事”,如果孩子说“今天很‘爽’”,就引导他:“是因为和同学一起玩了游戏吗?当时你们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或是在睡前读故事时,多和孩子讨论细节,比如读《小美人鱼》时,可以问:“你觉得‘海底的珊瑚像小树,鱼儿在里面捉迷藏’这句话,是不是比‘海底很漂亮’更有意思?这种生活中的点滴引导,能让孩子慢慢发现“好好说话”的魅力,比枯燥的教学更管用。
最后,茉莉姐姐想说:守护孩子的语言,就是守护他们的未来。面对“黑话烂梗”,家长不用太焦虑。我们要做的不是“禁止者”,而是“引路人”——用耐心帮孩子分辨是非,用陪伴帮他们感受语言的美。 当孩子能从“说烂梗”变成“会表达”,能用心描述一朵花的绽放、一次成功的喜悦,能用温柔的话对待身边的人,这份“好好说话”的能力,会比任何成绩都更能滋养他们的一生。毕竟,能准确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来源:福州妇联
发布于:北京市盈辉优配-线上配资股票-实盘配资开户-股票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